1月30日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》(NEJM)發布一項研究稱,德國一份四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(2019-nCoV)的病例證明,病毒可由無感染癥狀患者傳染他人,這將使病毒控制更加困難。但不到一周時間,《科學》網(Sciencemag)2月3日報道稱這一結論受到質疑,因其流行病調查信息采集或并不嚴謹,該“無癥狀”患者實際上已有發熱癥狀,從而影響最終判斷。
Sciencemag發布的關于這一份研究的質疑引發多家媒體討論。2月5日,美國有線新聞網(CNN)刊文轉述這篇文章觀點,稱“新型冠狀病毒在出現癥狀前可傳播”這一結論存在缺陷。但2月4日紐約時報以“專家擔心盡管沒有癥狀表現,新型肺炎仍會傳播”為題發表評論指出,無論這份研究是否有缺陷,并不能減輕或消除大家可能被感染的風險,人們仍需提高防范力度。
紐約時報認為,“無癥狀感染者”是否會傳播病毒是本次疫情中一個非常關鍵的話題,如果被證實是真的,那么減緩疾病的傳播將會非常困難。因此,盡管這份德國的研究受到質疑,很多專家仍認為,無癥狀或癥狀輕的患者的傳播可能性不能被忽視。
究竟哪兒出了問題呢?
我們先來看一下原始信息:
據Livescience網站報道,德國一名33歲健康男子于1月24日出現喉嚨痛、發冷和肌肉疼痛,并很快出現發燒。該男子就職于德國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,他最近沒有出國旅行,但在他開始出現癥狀四天前,他與一位來自中國上海的女同事開了一個商務會議。開會時,這位女士看起來身體很好,沒有感染的跡象,但在回中國的航班上生病了。1月26日,她被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2019-nCov呈陽性。
這一案例促使官員們追查這位上海居民出差期間接觸過的所有人,包括這位33歲的德國男子。1月27日進行的測試顯示,該男子檢查結果也呈陽性。與此同時,在該公司工作的三名德國人也檢測陽性。在這三名員工中,只有一人與該中國女士有過接觸。這表明,這名德國男子至少感染了他的兩名同事,也是在他出現明顯癥狀之前。
研究作者寫道,這份報告顯示,這種新型病毒感染似乎是在這名上海人的無癥狀潛伏期內傳播的。因此,無癥狀人群是新型病毒感染的潛在來源,需要重新評估當前的疫情傳播動態。
研究結論“錯”在哪里?
據Sciencemag網站報道,研究作者之一,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醫學中心Michael Hoelscher說,該研究信息僅來源于四名德國患者,他們說這名中國女同事似乎沒有任何癥狀。隨后,德國政府的公共衛生機構羅伯特·科赫研究所(RKI)和巴伐利亞州的健康和食品安全管理局與這位中國女士通電話得知,她在德國期間確實有癥狀。據知情人士透露,她感到疲倦、肌肉疼痛,并使用了退燒止痛藥撲熱息痛。
隨即,科赫研究所向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》致函澄清事實,還向世界衛生組織和歐洲伙伴機構通報了新信息。
研究另一名作者,柏林查里泰大學醫院病毒學家Christian Drosten說,這種情況令人遺憾,但并不代表是個錯誤。我們起初聯系不到這位中國女士,但我們都認為必須盡快溝通。Hoelscher也表示,研究應更清楚地說明這名女士是否健康的信息來源。
同行專家如何評論
哈佛陳氏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Marc Lipsitch評論,不與患者交流就稱一個病例為“無癥狀”是有問題的。然而,在緊急情況下,我們通常不可能和所有人交談。大家都處于高強度的狀態之下,都試圖盡早了解真相造成這一后果,而不是有人故意粗心大意。
相對的,瑞典公共衛生局反應就不那么仁慈,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缺陷和錯誤:新型冠狀病毒在潛伏期感染這一信息來源缺乏科學支持,而這樣一份存在問題的研究就這樣被發布了。
多倫多大學傳染病專家Isaac Bogoch也認為,“無癥狀”意味著零癥狀,就是感覺很好,要用這種結論就需要很小心。
Lipsitch補充,鑒于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危機日益嚴重,各項研究數據快速更新發布,即使是有同行評議的研究也應多加注意。在疫情爆發期間,同行評議要比正常情況要寬松,同時進入研究的數據質量也很不確定。
“無癥狀”患者究竟會不會傳播病毒?
世衛組織官網發布,基于現有數據,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是由已出現癥狀的患者傳播。
世衛組織已了解到感染者有在出現癥狀之前傳播的可能性。根據對MERS(中東呼吸綜合癥)的觀察,其他冠狀病毒通過無癥狀患者傳播的情況非常罕見。因此,無癥狀患者可能不是病毒主要的傳播者。咳嗽或打噴嚏的人更容易傳播病毒。
2月5日,我國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(試行第五版)》發布,其中明確指出,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。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、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解釋,從目前發現的無癥狀感染者來說,主要是和患者密切接觸者,家庭成員發生得更多一點。這種病人本身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,比如發熱、乏力、肺炎,但是如果做咽拭子檢查的話,核酸是陽性的,我們把他定義為無癥狀感染者。
李興旺解釋說,從發病機制來講,這樣的患者既然帶有病毒,就可能會造成傳播,但是從情況來看,既然患者是無癥狀感染者,相對病情偏輕,病毒量的多少和病情輕重還是有一定相關性的,就是說病毒量會比較少,因此在傳播能力上會比重癥患者的弱一點。
也許正如紐約時報評論所說,不論這份期刊報告中有什么不準確之處,許多專家主要依據他們從中國的同事得到的信息,仍然擔心新型冠狀病毒有通過“無癥狀”的個體傳播的風險。
這一觀點也和科學網采訪的柏林查里泰大學醫院病毒學家Christian Drosten的觀點不謀而合,他認為到目前為止,大多數人注意力都放在了病情明顯及嚴重的患者身上,但是德國四個病例都有非常輕微的感染。很多患者可能是這樣,卻往往誤認為普通感冒或是“無癥狀”,這可能助推了病毒的傳播。